top of page

​什麼是焦慮症?

節錄自黃以謙醫生在「健康動力」雜誌的一篇訪問

「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」。

每個人總會遇到焦慮的時候,屬正常的心理反應。焦慮可以由性格導致,即個人如何看待周遭的事情,面對逆境與壓力的反應。但近年少研究發現,腦內分泌物失衡可導致情緒病發生,焦慮症是其一。

抗逆境 減壓力

不是說經常出現忐忑不安,擔心憂慮的情緒就等於患上焦慮症,焦慮不安等情緒若是持久發生,幾乎每天都出現,且不由自我控制,存在揮之不去的傾向,及此等壞情緒已影響日常生活,如工作、社交及與家人之間的相處,便須懷疑自己是否患有焦慮症,建議找醫生詳談。否則,偶爾出現焦慮症狀無須過分擔心。

焦慮症的成因可歸咎於遺傳、生理和心理因素三方面,尤以心理因素較強。所以,解決焦慮症或是避免患上焦慮症的第一步,就是學會對抗逆境和懂得舒解壓力。「壓力是個人遇到挑戰或逆境,自覺受到威脅而產生的生理反應,屬內在而非外加的。適當的壓力能推動個人向前,惜無法駕馭壓力卻會『積壓成病』。眾多減壓方法中,運動有益身心,每天有規律地進行運動,絕對有助減壓。另外,培養個人興趣也未嘗不是減壓良方。」

至於面對逆境,我建議可使用以下三招:1)以正面思維看待事情,凡事向好方面想;2)停止無謂的緊張,嘗試做一點能夠放鬆自己和轉移負面思維的事情;3)集中精神應付眼前的挑戰,不要自怨自艾。

想了解自己有否焦慮傾向或是否已患上焦慮症,可嘗試問自己以下六個問題:

1. 是否存在慣性焦慮的習慣?

2. 嘗試問問身邊的朋友,了解自己是否較他人容易出現焦慮情緒?

3. 焦慮症狀是否已持續3-6個月或以上?

4. 能否自己控制焦慮的情緒?

5. 生活習慣有否受到焦慮情緒影響?

6. 有否出現軀體症狀,如心跳或心絞痛、腸胃不適、頭痛、耳鳴、容易疲倦、不能集中精神或失眠等官能性反應?

患病服藥正常事

因不懂面對壓力而致軀體症狀的焦慮症患者,一般較容易處理;若存在根深柢固的焦慮性格傾向,患者每每因不勝壓力負荷致焦慮症捲土重來。黃醫生坦言,此類患者的病情較反覆,但藥物對他們絕對有幫助,特別是新一代藥物,如血清素調節劑(SSRI)或血清素及腦腎上腺素調節劑(SNRI),能針對個別腦分泌物,故副作用較傳統藥物少。只要按醫生指示服藥,精神科藥物的副作用並不多且不會令人上癮,患者不用擔心。

bottom of page